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

尼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尼玛县人民政府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7-27

尼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

(汇报稿)

尼玛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



第一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尼玛的总体趋势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尼玛发展面临的新特征

第三节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遵循原则

第三节 发展理念

第四节 发展定位

发展目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尼玛

第一节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加快法治尼玛建设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五节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主动融入大边境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尼玛

第一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章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第一节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第二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三节 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

第六章构建区域高质量空间发展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管控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第一节 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

第三节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第四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优发展农牧业农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节 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四节 深化农牧区改革

第五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融入区域开放战略

创新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机制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关键时期,是尼玛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尼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及实施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尼玛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尼玛的总体趋势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以来,尼玛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全县上下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与全国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5亿元,年均增长15%,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2015年的1508万元增加2020年的2358万元,年均增长11.8%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23.48万元固定值产投资从2015年的4.05亿元增加2020年的10.98亿元,年均增长15%。

——特色产业培育步伐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尼玛县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实施了尼玛县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场改良建设、退牧还草、藏系绵羊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另一方面,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05亩。推进了牧业的转型升级,改进了绒山羊示范基地工作,集中开展了绒山羊的科学选育、示范推广等工作,做好了原产地品牌的注册工作,打造了地方特色。工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工业增加值完成394.5万元,同比增长203.46%。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推动了以当惹雍措为中心,以象雄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当惹雍措景区建设等旅游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并加大了推荐和宣传力度,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

——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性的胜利,“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完成,累计减贫2335户9530人,贫困发生率从25.26%下降至0%,绝对贫困全部消除。城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20014100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8.2%14.4%。累计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23261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15年义务教育和“三包”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升。积极开展“五下乡”送文艺活动、送文艺进敬老院等文化普及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基本完成“三病”筛查工作。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以上。全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对县域内的大小河流的整治力度,对城镇生活垃圾实行统一处理,各乡镇新建垃圾堆放点96处,垃圾转运站1处,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了错-玛尔下错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昂孜错-玛尔下错自治区级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严格把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三高项目的审批,全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执行率达到100%,大气、水体、土壤监测工作,各项参数指标符合要求,县城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以上。严守生态红线,山水田林湖草监管体系建设初步完成,河(湖)长制体系基本建成。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尼玛县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共205项。尼玛县交通体系逐步健全,新建、续建公路65条,总投资174.508亿元,全县14个乡(镇)基本全部通四级沥青路,县乡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079处,受益人口达2.32万人,实施了尼玛县新城区防洪堤建设项目、申亚乡虾嘎荣藏布格玛段山洪治理工程、尼玛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当惹雍措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等。

——和谐尼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县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对校园、商铺、施工现场等人员密集区专项治理力度,持续开展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安全专项检查。积极化解重点突出矛盾,积极开展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解决草场资源、工程建设等易引发矛盾纠纷和上访问题。组建县、乡(镇)、村(居)三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完善落实干部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等十个方面维稳措施,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专栏1:“十三五”时期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57

9.75

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7510.77

26444.4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57

1.69

-

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0.1508

0.297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5

10.98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241

14100

14.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9282

40200

8.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3%以内

3%以内

-

人均预期寿命(岁)

65

67

0.40%

婴幼儿死亡率(‰)

21.6

3.9

-3.54%

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6.45

6.45

0%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3.48

5.97

0.5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70%

100%

-

建制村通畅率(%)

0

42.30%

-

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

60%

100%

-

农牧区供电覆盖率(%)

60%

100%

-

行政村通宽带率(%)

60%

100%

-

学前教育入园率(%)

64.83

68.03

0.64

小学净入学率(%)

99.83

99.88

0.01

初中入学率(%)

98.24

101.61

0.674

高中入学率(%)

58.6

89.67

-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

80%

100%

-

约束性指标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78

95.5

3.50%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398.9

195.69

-40.64%

单位GDP能耗降低(%)

-

-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吨)

0

0

-

主要江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的比例(%)

100

100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100

100

-

环境质量指数(%)

100

100

-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尼玛发展面临的新特征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县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绘就了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宏伟蓝图,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部署了西藏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任务。但同时呈现出反分裂斗争进入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等五个新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县情没有变,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矛盾更加尖锐,挑战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在新发展阶段,我县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作为高海拔县域,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任务繁重;反分裂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长期性依然并长期存在;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问题迫在眉睫;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配置不充分,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各类人才存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吸引难、留住更难;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较低,营商环境还有待改善;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较大;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繁重,机制体制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等。

“十四五”时期,我县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将有利于我县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在新发展理念下,我县能源、生物、生态等资源优势更加凸显,将有利于我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较大。

综合研判,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谋划我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尼玛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第三节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根据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尼玛县情,展望2035年,尼玛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尼玛。我县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特色鲜明的高原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尼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美丽尼玛全面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大局实现长治久安,平安尼玛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尼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以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开展反分裂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与全区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为高水平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尼玛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遵循原则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依法治县。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尼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绿色跨越发展。那曲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契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发展新格局。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推动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把创新摆在全县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贯穿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要素配置,继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带动发展。牢牢把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从高水平、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构建尼玛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内联外延的综合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促进尼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城乡共同发展,区域共同富裕发展,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和谐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全县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四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必须将尼玛的发展嵌入全区全市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发挥优势,具体发展定位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团结的模范始终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高度,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全县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提升,打造成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模范

——藏北高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示范地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绕“稳增长、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的目标,致力于建设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以“增效、增值”为主线,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示范地

——藏北重要高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按照“特色、高端、精品”的总体发展要求,突出极地高寒生态、独特藏北文化,围绕“雪山圣湖”、“象雄秘境”和“羌塘明珠”的旅游定位,塑造“极地尼玛、天际之旅”特色品牌,加快完善尼玛县全域旅游体系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推进智慧旅游,逐步打造成为藏北重要高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那曲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契机,以建设高原生态品质城市为引领,以“国家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草地修复”等为重要载体,全面落实全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各项举措,先行探索高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全市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探索者实践地。

 发展目标

根据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团结的模范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显著增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高原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牧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协调发展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和聚集河湖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全市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探索者实践地。。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预计数

2025年目标

增速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7.4

-

8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8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5

-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

1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

-

2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1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

13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以内

-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工程师数(位)

-

4.5

-

预期性

学龄前儿童入园率(%)

-

80

-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

65.5

-

预期性

绿色发展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5

-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10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0.011

-

预期性

草地覆盖率(%)

-

44.02

-

预期性

安全发展

主电网人口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行政村通硬化路率(%)

-

100

-

预期性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尼玛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尼玛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把安全贯穿尼玛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尼玛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第一节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坚持从打赢最复杂斗争、迎接最严峻考验、应对最困难局面的高度谋划,把围绕十四世达赖去世转世的斗争作为宗教形式下的重大政治斗争,突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深入开展“四讲四爱”、“做合格党员、党先锋模范”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保持对分裂破坏活动高压严打态势,不断深化反分裂、反渗透、反自焚、反暴恐和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依法开展“反制”、“断血”、“勾连”、“净网”、“”等专项行动。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探索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严格落实“六有六严防”措施。有效开展涉藏国际斗争。

——巩固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培育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提倡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美美与共。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在法律规范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积极推动尼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挖掘打造一批实体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发现挖掘尼玛历代杰出爱国人士典型事迹。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各族群众的特殊关怀,深刻阐释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加强“十三个显著优势”“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与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宣传报道,着力凝聚人心。持续深入开展网络安全“进单位、进校园、进企业、进寺庙、进军营、进社区”六进宣传活动。鼓励文艺团队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造一批文艺作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重大突出事件和敏感舆情的分析研判处置,构建新时代网评员队伍,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第二节  加快法治尼玛建设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宏观调控,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政府立法公众参与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建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加强合法性审查,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决策责任追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保障,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完善政府工作人员法治能力考查测试制度。努力实现政府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保障司法公正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完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

——建设法治社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尼玛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化法律“九进”活动,加大宪法、民法典普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将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县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和法律援助体系。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提高法治专门队伍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充实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安全准入条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加快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推进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质量追溯制度,提升食品药品执法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延伸至最基层的食品药品执法监管体系。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旱洪、草原火灾等灾害的防灾减灾和综合处置能力。综合考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重点加强多灾种综合、多部门协调、跨行业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灾害救助政策、救助标准、救助方法、救助效果、灾情评估、物资保障、社会动员、金融保险等手段。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和洪涝(城市内涝)等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等生态环境灾害、生化泄漏等化学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平安尼玛建设,巩固强化反恐制暴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黄赌毒、经济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以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技术防范治安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六张防控网”为骨架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群防群治暨社会治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全方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80%以上。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和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处理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大调解”工作系统、县乡村组四级人民调解网络和衔接联动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研判分析机制。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完善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和特殊人群专业心理疏导矫治救助体系。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宗教和谐。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群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相关救助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救助保障水平。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诚信示范作用,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等方面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培育信用市场,维护公平交易,保护正当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入推进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五节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导”的正确方向,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坚决抵御境外渗透,旗帜鲜明消除十四世达赖利用宗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极大激发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的爱国爱教热情和维护好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的信心、决心。

——持续推进宗教工作法制化建设。加强和完善宗教事务配套法规建设,为建立藏传佛教事务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寺庙僧尼入寺、学经管理、财税监督等制度,探索推进互联网宗教问题、宗教捐赠管理、未成人入寺等地方性法规。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宗教工作向法治化、规范化的深入推进。

——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旗帜鲜明亮明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公民大于教民的态度,教育引导僧众群众树牢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加强僧众历史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实施教义新阐释工程,制定藏传佛教教义教规阐释系统性规划,组织宗教界和专家学者作出符合时代精神、通俗易懂的阐释。建立完善脱贫群众收入宗教消费跟踪机制。加强对群众和寺庙僧尼的反分裂教育,深化“四讲四爱”、“遵循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旗帜鲜明消除十四世达赖利用宗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主动融入大边境建设

树立大边境意识,主动作为,进一步拓展立体交通网络,为国家边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把国防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完善经济动员、人防等国防动员体系。依托317国道、尼玛直升机机场等通道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预留管口分配份额。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军供站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打造后勤给养补给储备基地,加强成品油、天然气等物资的政府储备设施建设。

专栏3:平安尼玛建设重点项目

1.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工程。文部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教育基地尼玛县爱国主义宣教中心

2.政权基础设施工程。尼玛县县委政法委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尼玛县多功能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项目、尼玛县县城法制宣传教育基地项目、尼玛县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项目、尼玛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项目、尼玛县老干部培训中心项目。

3.综合服务平台工程。尼玛县政务服务大厅新建项目、尼玛县14个乡镇政务服务大厅新建项目、尼玛县土地(草场)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尼玛县信访调处中心建设项目、尼玛县信访视频系统建设项目、尼玛县数字信访和网络问政工程建设项目。

4.公安业务用房工程。尼玛县公安局实战训练基地项目、尼玛县公安局安狮检查站(一级检查站)项目、尼玛县公安局交警业务用房项目、尼玛县公安局警用装备物资应急储备仓库项目、尼玛县公安局业务部门案管中心项目、尼玛县公安局涉案财物保管中心项目、尼玛县公安局治安办证服务大厅项目、尼玛县拘留所改扩建项目、尼玛县特警大队项目、尼玛县寺庙监控系统项目、尼玛县移动警务终端项目、尼玛县350数字基站项目。

5.乡镇公安派出所改扩建工程。改扩建12个乡镇公安派出所。

6.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工程。尼玛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尼玛县诉讼服务中心项目、乡法庭改扩建工程、尼玛县智慧法院系统工程。

7.司法基础设施工程。尼玛县乡镇司法所项目、尼玛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项目、尼玛县村居法制宣传阵地项目。

8.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尼玛县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综治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9.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尼玛县防灾减灾应急车辆采购项目、军仓乡应急指挥中心项目项目。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尼玛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以那曲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契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用水安全管理,确保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持在《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强化地下水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工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

——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扩大收水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河塘沟渠等水环境治理、加大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污水治理。加强对规模以上污水排放单位排污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强化对现有污染源及新、改、扩建项目的监管,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确保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逐年下降。加强村落排水设施建设,解决村庄排水难题。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把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重视源头预防,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三高项目的审批,预防污染源产生,全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执行率达到100%。鼓励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太阳能供暖产业开发,加快住房节能改造,在具备条件的村,鼓励使用生产生活清洁能源;对不具备条件的村,积极推广洁净煤,大力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水平,燃气壁挂炉能效不低于2级水平。加强扬尘和生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林间覆盖等方式抑制季节性裸地草场扬尘,有效减少沙尘天气和草场扬尘。

——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通过改善路面质量、加强绿地建设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污染。加强餐饮、饭店、宾馆、娱乐场所等第三产业噪声源监控,加强宣传教育,监管社会生活噪声。限制夜间建筑施工作业,采取临时围墙等隔音措施,有效减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加强工业噪声源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噪声源稳定达标。

——加强垃圾处理能力。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厨余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继续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开展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因地制宜建设配套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的牧区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加快河湖长体系建设2025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保护体系,实行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和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与恢复。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加强生态区保护。加强湿地、草原、水源保护工程,以维护重要生态功能为核心,开展波仓藏布、达果藏布、达热藏布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采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实施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工程,增强河流源头区保持水土等能力,促进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加快建设以国家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对玛尔下错-昂孜错、当惹雍措等国家重要湿地公园进行保护和恢复建设。

——加强草地保护修复。持续开展草地围栏封育、松土补播、草地“三害”治理等工作,以乡、村、户为单位确定禁牧和休牧的区域,着力强化休牧、禁牧、轮牧和培育等措施。积极推行天然草地综合治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加强天然草场保护和利用。建立草地生态观测点,及时掌握和提供草地生态系统变化信息,为草地管理和修复提供依据。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统一管理,通过封禁治理、水土保持林草种植、河道疏浚、截排水等措施加强县域河道综合治理,增强河道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护岸措施,结合河道两岸的生态景观建设,种植适宜植被,建设生态岸线、亲水岸线。

——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持续推进牧区轮牧政策和退耕还草工作,加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治理,并将水土保持成效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继续开展重点公路、景区沙化防治工作,通过人工种草、围封保护和草方格建设等多项措施,预防土地沙化。严禁在沙化治理区放牧。

第三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现状建设用地潜力,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其他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强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再利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加大工矿废弃土地修复力度,增加农业生产和非农建设可利用土地面积。积极引导自然村撤并,推进中心村建设,优化村庄空间用地布局。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转变粗放用地观念,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升级和工艺改造,引导企业重点向低能耗、低物耗和低污染、无污染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禁止和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和项目。加快燃煤锅炉拆改,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鼓励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全面推进城镇清洁能源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进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实施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提高传统能源替代率。健全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提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在高寒牧区推广自然环境的光热、光电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完善县城交通干道路口交通信号灯、公园景区照明景观灯和广告箱等利用太阳能灯箱供电措施。对学校、医院、宾馆、商场供热供暖系统实施太阳能供热供暖改造。在适宜农牧区积极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第四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绿色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目标考评体系,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考核权重。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经济调节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生态保护主题教育、生态治理样板展示等活动。推进生态示范景区、生态示范村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生态知识,打造藏北生态建设的典范。

——健全生态监管机制。按照“底线控制、刚性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加快动态污染源监测数据库建设,实现自动化监管;加大对水系、湿地、湖泊等的生态基底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使野生动植物数量保持稳定;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营造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交易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专栏4: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1.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尼玛县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2.重要环境、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尼玛县防棕熊网围栏建设项目、尼玛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站建设项目、尼玛县当惹雍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项目、尼玛县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3.防沙治沙工程。那曲市尼玛县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4.矿区复垦工程。尼玛县来多乡朗让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来多乡多康巴村矿区一号矿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来多乡多巴康村矿区二号矿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来多乡多康巴矿区三号矿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那曲市尼玛县中仓乡五村塔布饿江矿区一号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那曲市尼玛县中仓乡五村塔布饿江矿区二号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尼玛县那曲市尼玛县中仓乡六村热庆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

5.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工程。尼玛县水文站项目、尼玛县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尼玛县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6.高原河湖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工程。尼玛县昂孜错-马尔下错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尼玛县专业管护站建设项目、尼玛县达果雪山和当惹雍措湖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尼玛县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后生态修复工程。

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尼玛县自然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项目。

第五章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大力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提高农牧民劳务输出,支持农牧民返乡创业,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对口援建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完善“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认真落实兑现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普惠政策,有效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草场、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引导农牧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草场的经营权、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分配机制。健全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机制,推行企业工资和行业(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规范县管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向核心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倾斜。严格执行工资支付保险金制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落实乡镇和艰苦边远地区干部岗位补贴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

第二节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确保每年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大力开发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推动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强农牧民技术人才精准培训,实现农牧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地区的产业、项目、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大退役复转军人就业帮扶力度。

——推动创业促进就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新型孵化模式,推进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农业创业园等创业平台的建设。改善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好创业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和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支持返乡农牧民创业,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引导职工、青年、大学生和妇女等群体创业。鼓励灵活就业、自谋职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快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和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构建覆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推进“互联网+人社”协同应用与融合发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专栏5:就业重点项目

1.尼玛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项目

2.尼玛县专业技术人才及农牧民科学技能培训项目。

第三节  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加大标准化幼儿园基础建设力度,完善现有的乡镇附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保障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应达到规定要求。确保村级幼儿园建设达50%,保障学前入学率达75%以上。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建立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县城园和乡镇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村级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充分考虑城镇人口变化和易地搬迁点的发展趋势,加快尼玛县幼儿园、尼玛县第二幼儿园建设。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建立一支立足实践、熟悉业务的专业化质量评估队伍,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推进学前双语普及工程,探索适合农牧区幼儿园发展的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水平。

——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学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学校供暖、风雨操场、供氧工程、信息化教育软硬件设备全覆盖。改善教师周转房住宿条件。进一步完善体育、卫生、食堂等配套设施,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水平。健全促进教育公平机制,按照“就近免试入学”原则,确保适龄儿童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统筹推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统一城乡编制标准,抓好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以改革措施激励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在城乡间、学校间交流轮岗。完善乡镇教师补充机制,在待遇、编制、职称等政策上向乡镇学校教师实质性倾斜,为乡镇学校配齐配强教师资源。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德才兼备、教师信赖的校长和中层管理干部,引领全县教师干事创业。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加快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5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县职教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深入开展专业改革,结合县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加大与对口援藏单位的职业教育交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为县职教中心学习提供内地交流学习的机会。推进县职教中心积极开展随到随学的全纳式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各个环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以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加大政策、项目支持力度,给予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推动我县特殊教育发展。

——着力构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围绕“四个绝不能、四个彻底清除”原则,将“五个合格”与“四讲四爱”“一考三评”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突出德育首位、思政保证的育人功能。强化各级各类学校“五史”学习、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教育,加强正确的宗教知识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育人文化。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继续贯彻落实15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巩固优化“五个100%”成果。将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特殊学龄儿童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推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建设教学改革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确保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补齐劳动教学短板,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消除中小学大班额,稳步推进基础教育班额化标准。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实现统编三科教材普及。积极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建立编制动态调配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创新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大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力度,持续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实施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等方式,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广场、公园等地建设健身公园,在重点乡镇建设综合文化健身广场,推进全县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突出抓好“民族特色体育”“假日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休闲体育”等特色群众体育活动,以抱石头、赛马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为重点,积极开展群众经常性健身娱乐体项目,加快推进赛马竟技项目的建设开展。丰富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除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外,适当发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构建多元化业余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参加自治区、那曲市举办的各级各类体育赛活动,向上级体育组织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体育工作人员,落实各项体育工作资金。

专栏6: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学前双语工程。新建X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尼玛县幼儿园,新建尼玛县第二幼儿园。

2.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扩建尼玛县中学、尼玛县完小等10所中小学,实现学校供暖、风雨操场、供氧工程、暖廊全覆盖。改善教师周转房住宿条件。

3.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改扩建尼玛县职教中心。

4.体育发展工程。新建尼玛县体育公园、尼玛县全民健身中心、尼玛县体育健身步道、五人制笼式足球场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逐步完善登记办法,实现参保人员社会保险信息动态管理,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库。完善全民医保政策体系,推进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推进社保扩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五险统征”,探索“五险合一”管理模式。强化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改善机制、整合机构、减少层级、简化流程,提供一站式方便群众的社会保险服务。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工商、税务、金融、公安等部门信息比对专线,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率达100%,审核认定准确率达90%以上。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困人员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医疗救助模式,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深入推行“一站式”医疗救助即时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适时提高医疗救助封顶线和救助比例。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完善临时救助的政策措施,建立“托底线、救急难”的快速响应机制。完善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规范发展特困人员供养工作,适时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升特困人员供养对象服务水平,农村特困人员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愿意供养的100%以上。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街道社区(乡镇村委会)日间照料服务为依托,县级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托老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资金帮扶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完善养老机构准入、退出制度,做好养老机构的服务监管。积极帮扶留守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重点关注群体。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把县人民医院打造成为全市医养结合型示范养老机构。到2025年,全县千名老年人床位达到40张,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

——深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范运作社会事务。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推动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创新发展。加快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快推进县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殡葬服务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建成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示范项目。建立健全多样化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发展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大残疾人康复项目投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充分整合资源,加强妇女活动阵地建设,不断健全妇女组织网络,切实做好“妇女之家”标准化建设。强化社区(村)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建设,全面提升“儿童之家”建设水平。大力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困境儿童、服刑家庭儿童等社会重点关注群体合法权益。培育扶持青年社会组织,搭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青少年综合服务体系。

第五节  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县级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骨干,农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卫生服务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密切协作,集“防疫、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市、康复在乡镇”。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

——加强各级医院设施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提标升级,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二乙医院,县藏医院建设成为一甲医院,提高其区域综合救治能力和业务辐射范围。加大对基础较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改扩建力度,全面实现村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为偏远乡村的卫生院、卫生室配置交通工具,改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运行条件,提高基层医疗保障能力和卫生服务可及性。

——坚持提升医疗管理与保障。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医疗管理工作,完善以家庭医疗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牧区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对农牧区困难群体的医疗费用报销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完善新农合制度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相互支撑,扩大保障力度。

——逐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牧区达到80%以上,保障农牧民医疗制度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特困人群、残疾人参合率10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推进智慧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弘扬发展藏医药事业。巩固藏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加强基层藏医人才培养,大力推广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增设藏医科室,并配备相应的藏医器材,实现藏医药服务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做到常见病、多发病藏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推广。加快研究和生产藏药及相关医药用品,推动藏医药业发展。促进藏医、中医、西医互补协调发展。

——持续强化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能力。不断完善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奖励和生活救助政策,改进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求绿色通道,提高儿科服务质量。持续开展农牧区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板和不足,建设P2实验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心。重点强化县级及乡镇控制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鼠疫、地方病和结核病等专业防治机构建设,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县CDC机构基本建设和硬件设施基本齐全。继续开展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和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切实加强鼠疫、艾滋病、结核、乙肝、手足口病、流感等防治工作,保持无锡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实现无麻疹目标。完善重点地方病检测体系,加强碘缺乏病、大骨节病、饮茶型氟中毒、布病等检测防治工作。“十四五”期间,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切实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等慢性病和肿瘤、职业病防治工作,完善慢病管理体系。

——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5年,专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5%,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2名全科医生。并实施为农牧区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基层在岗卫生人员培训计划。加大卫生健康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与内地医学院的深入交流,为我县定向培养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医学交流讲座,对基本医疗、疫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卫生应急等不同领域进行全面化的专业人员培训。

专栏7:卫生健康重点项目

尼玛县妇幼保健能力提升项目、乡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尼玛县人民医院医技中心项目、尼玛县卫生人才能力培训及健康宣教中心项目、尼玛县藏医院改扩建项目、尼玛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发热门诊)县级集中药品和卫生应急仓库项目、尼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项目、尼玛县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设项目、尼玛县藏医药展览中心项目、尼玛县疾控中心疫苗冷库建设项目、尼玛县人民医院检验中心及血库建设项目、尼玛县新建乡镇食品药品监督所项目、尼玛县食品药品检验所项目、尼玛县新建产品质量检验所项目。

第六章构建区域高质量空间发展布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走适度集约发展路子,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牢固树立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推进尼玛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尼玛县打造成为“那曲西部门户”,根据尼玛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特点,打造以尼玛县城为核心的“一核两带三区”产业发展总体格局。

“一核”即以主要指以尼玛县城(尼玛镇)为核心形成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为主。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新型产业和功能向中心集聚,发挥县城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及扩散效应,着力将尼玛县城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中心城镇。

“两带”即317国道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北部沿省道209和302形成的羌塘高原观光带。

“三区”即北部羌塘高原风光旅游和畜牧业发展区南部畜牧业发展区、文部文化旅游发展区。北部羌塘高原风光旅游和畜牧业发展区包括军仓乡中仓乡俄久乡来多乡阿索乡荣玛乡。以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等众多珍贵野生动物资源和独特的高原景观资源为特色,在保护好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前提下,可结合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景观,适度发展高原风光旅游和高原生态畜牧业南部畜牧业发展区包括申亚乡甲谷乡卓瓦乡卓尼乡达果乡吉瓦乡依托该区丰富的草场资源和优良的草种、畜种等,加快绒山羊和藏绵羊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种群优势,构建以绒山羊和藏绵羊为基础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畜牧业品牌。文部文化旅游发展区包括文部乡来多乡部分村寨、达果乡部分村寨、甲谷乡部分村寨。以现有农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将该区打造成为集牧业、商贸服务、综合运输、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发展区。

第二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管控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规范开发秩序和强度。健全我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实现与市级国土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大县域建设用地的衔接规划及存量盘活。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检、评估和预警等规划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确保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根据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具备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落户。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责任。各级政府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形成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建立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构架,明确城镇产业发展方向,梯度推进小城镇发展。以完善的网络化交通干线为依托,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申亚乡、甲谷乡、来多乡、阿索乡为增长极,其余乡镇为骨干,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

——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挥政府、社会、市民积极性,提高城镇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尼玛城镇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社区设施补短板和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县城市政道路建设体系,积极打通城市断头路。完善污水管网延伸建设,实施县城建成区给排水入户工程,确保城区给排水管网健全。合理规划县城停车场、绿地。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人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8:尼玛县各乡镇发展引导

等级

乡镇名称

支柱产业

一级中心城镇

县城、尼玛镇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综合服务中心,支柱产业为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

二级中心城镇

申亚乡

现代牧业、民族手工业、商贸服务、综合运输

甲谷乡

现代牧业、牧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综合运输

卓瓦乡

畜牧业、民族手工业

卓尼乡

畜牧业、民族手工业

文部乡

现代牧业、民族手工业、清洁能源产业、旅游服务

达果乡

畜牧业、旅游服务

三级一般乡镇

吉瓦乡

畜牧业、民族手工业

军仓乡

牧业、民族手工业

中仓乡

牧业、商贸服务、、综合运输

俄久乡

牧业

来多乡

现代牧业、牧产品加工、综合运输

阿索乡

牧业、牧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综合运输

荣玛乡

畜牧业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健全我县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基本安全。坚持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实现全县“放心粮”全覆盖。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扩大粮食安全储备容量,推进县乡两级粮食储备库建设。完善粮食安全储备管理机制,增强应急保障和防风险能力。

——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加快构建以农牧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不断提升经营服务能力和加强条件建设,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融合,切实保障和维护农牧民权益,加快培育高质量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融合发展,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农牧民与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力争到2025年,建成市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家,农牧民入社率达到60%以上,创建示范社10家,家庭牧场达到10家以上。

——健全牧业质量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控总量、重单产、提质量”的要求,提高畜产品产出能力。实施种业提升工程,推进藏系绵羊、绒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选种、扩繁和育肥,建立牲畜标准化养殖体系,到2025年良种覆盖率提高到32%。实施质量强县工程,完善农特产品质检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进一步加强畜牧业防减灾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饲料保障体系建设。统筹线上线下销售,积极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建立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第二节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

——做强高原生态畜牧产业。大力开发“名、优、特”高原生态畜牧产品,满足区内市场供需基础上,逐步拓展区外市场。加快畜牧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争取更多畜牧产品进入国家农产品创建名录。坚持提高优质经济畜种养殖比例,大力发展优质绒山羊、藏绵羊推广养殖。提升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尼玛绒山羊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养殖基地为承载,打造生态畜牧循环经济样板工程,推进生态畜牧循环经济建设,全面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示范地

——做特做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按照“特色、高端、精品”的总体发展要求,突出极地高寒生态、独特藏北文化,围绕“雪山圣湖”、“象雄秘境”和“羌塘明珠”的旅游定位,塑造“极地尼玛、天际之旅”特色品牌,加快完善尼玛县全域旅游体系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推进智慧旅游,逐步打造成为藏北重要高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加快升级传统藏药产业全面实施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大力支持野生藏药材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有序建立藏药材野生抚育区,努力保护藏药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坚持从藏药质量标准提高和质量安全监管两方面入手,着力促进我县藏药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藏药使用安全。培育藏药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需求、划分层次,研发和推出系列中藏药产品。吸引西藏等地区高校医学研究队伍到尼玛县进行藏药材试种,建设濒危藏药材繁育生产基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多种现代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藏药产业开发,推动金融机构支持藏药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绿色工业。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锂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新一代提锂技术,直接从盐湖原始卤水或初步浓缩卤水直接提锂的新型开发模式。推进高原生态畜牧加工业发展。发展壮大民族手工业,挖掘民族手工业文化价值和手艺传承人,加大手工艺品企业和作坊扶持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创新,拓宽销售渠道。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一是振兴传统商贸业。立足于服务全县居民,健全完善集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商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促进尼玛商贸服务的特色化、现代化、街区化发展。鼓励发展产地型和集散型的专业市场,重点打造绒山羊产品交易市场、尼玛县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交易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供销体系,以县级和乡镇级供销合作社为基础,以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引领,以标准化农牧区综合市场和乡镇商贸中心为节点,以新建网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专业市场体系、物流节点体系以及万村千乡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农超对接体系为接口,全面推进传统商贸业升级,形成面向农牧区、连接农牧业、服务农牧民的新型农牧区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我县农牧产品的物流基础设施、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提升农村物流点与城市对接能力。依托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及连锁经营网点,强化农资物流信息畅通,加快面向企业、农户、市场的农资信息平台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对接“互联网+”,为尼玛县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集线上功能(电子商务平台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功能(线下商务运营中心、实物交易市场、物流仓储中心)于一体的产品交易平台。重点发展服务于藏药、民族特色手工制品、绒山羊等领域电商,培育发展服务于尼玛县传统商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电商。

专栏9: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1、高原生态畜牧产业。尼玛县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尼玛县白绒山羊原种场饲草料基地项目、尼玛县县级原种场改扩建项目、尼玛县农畜产品产业园项目。

2、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尼玛县文部乡南村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民俗村旅游帐篷营建设项目、尼玛县文部乡北村游客接待中转站项目、尼玛县G317自驾露营地建设项目、尼玛县当惹雍措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尼玛县穹宗(中象雄)遗址和强若玛森遗址恢复项目、尼玛县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项目、尼玛县中象雄文部乡南村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

3.传统藏药产业。中藏药材野生抚育区项目、中藏药产品研发项目。

4.绿色工业。尼玛县当雄错锂矿开发项目、尼玛县旅游产品(民族手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尼玛县农畜产品产业园项目。

5.现代商贸物流业。尼玛县商贸中心项目、尼玛县电子商务中心项目、尼玛县县城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尼玛县废品回收加工站项目、尼玛县县城及乡镇电子商务网点项目、尼玛县电商扶贫项目项目、尼玛县电商培训项目。

第三节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水平高、业绩好的优势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推广“孵化+创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实训基地等孵化模式,加快孵化基地建设,创建具有特色农牧区双创园区(基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农牧业领域科技创新,开展农牧业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共建尼玛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牧品种。推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高原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创新,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健全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完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培养壮大创新创业投资等资本市场,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强化金融助推创新的功能。

——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加大科技开放力度,支持我县企业、科研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建设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基地,搭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平台。支持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参与承担我县重大项目。

第四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区域综合交通地位,打造网络化的公路网,建立完善的城乡路网结构,构筑高效、便捷和舒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3横1纵”(G317、s301、s302、s209)为公路骨架的公路网规模、密度及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省级道路与乡镇公路之间的有效联系,加快推进县道及乡道建设。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县通油路和乡镇、建制村通村公路任务。紧密结合扶贫搬迁、异地搬迁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快乡镇、建制村通村硬化路建设,推进自然村、寺庙通公路工程。到2025年,实现100%的乡镇通畅铺装公路(沥青或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含居委会)实现100%通畅铺装公路。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县乡给水工程建设进展,持续推进集中取水、统一供水工作。优先解决农牧区安全饮水问题,完善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全民巩固提高农牧区饮水安全标准。充分利用水资源,积极争取更多的草场灌溉项目,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配套实施人工种草项目,提高草场的植被覆盖率和产出能力。建立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质量。科学划定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全面开展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优化电力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促进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电网覆盖不到的边远无电地区,规划建设独立运行的光伏电站和户用系统,解决边远无电地区群众基本生活、生产用电问题。鼓励和支持农村住宅和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完善电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鼓励竞争,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互联网的覆盖率,促使县城区全面实现光纤入户,优先推进县委、县政府、医院、学校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光纤化改造。在医院、广场等公共场所布设无线网络。加紧部署5G网络建设,“十四五”期间,确保县域范围内移动网络全覆盖,实现县城、各镇所在地区域内移动、联通、电信5G信号全覆盖。加快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构建城乡一体化互联网信息平台,努力建设“智慧尼玛”。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构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5G基站,试点“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智慧牧场基础设施、智慧农场基础设施、智慧象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配套新能源汽车推广。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等建设,提供智慧零售终端。

——试点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教育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将尼玛县中学、尼玛县职业学校进行技术升级,加快培养适应新一代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推进医疗手段智能化。

专栏10: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交通。尼玛县羌塘管护站道路交通改造建设项目、尼玛县客运站改扩建建设项目、尼玛县客运站建设项目、尼玛县客运车项目、尼玛县城城镇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2.水利。尼玛县冻果水库项目、乡镇防洪工程。

3.电力电信。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尼玛县水电站技术改造工程、乡村基站建设项目、尼玛县5G基站建设项目、尼玛县宽带乡村工程。

4.新型基础设施。尼玛县“互联网+”教育项目、尼玛县“互联网+”医疗项目、尼玛县“互联网+”文化旅游项目、尼玛县“互联网+”社会服务项目、尼玛县“互联网+”行动计划项目。

第五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难度,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活力。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各类平台、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一定的服务费用减免。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企业和创新应用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

——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

 优发展农牧业农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牧区现代化。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坚持“四个不摘”,持续落实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援藏扶贫,金融扶贫“五位一体”政策,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继续建立扶贫工作由对应干部包片、包乡、包村、包户的分片包干责任制,实行定期回访、层层监督、群众反馈、全面保障等制度。继续全面落实定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和激励政策。

——建立返贫预警机制。用好现有脱贫数据库,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精准分类,对收入和家庭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为返贫预警提供支撑;做好跟踪回访工作,由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对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进行防止返贫监测。

——完善稳定增收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动相对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通过发展合作扶贫等方式,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出台有力政策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基地及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确保脱贫户有长短期结合的增收项目。拓宽就业渠道,除积极对接外出务工、季节务工等岗位外,加强本地企业的引导,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

——政策兜底救助机制。扩大兜底救助范围,搞好防范返贫和临时救助间的有效衔接,解决临时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家庭困难问题,把“病残”人员全部纳入兜底救助范围。构建兜底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的综合保障体系,为返贫人口提供兜底救助保障。

第二节  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草牧业,创建高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示范地,推广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模式,推进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等特色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充分利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宜草荒滩荒地,加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牧草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规模加工和仓贮等草业生产体系,提高饲草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扩大高原草业和饲草料加工生产规模。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牧区水利、优质饲草基地、牧区动物防疫专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县、乡(镇)、村(居)三级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率先在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中试行物联网、电商服务等,着力提升农牧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通过进一步整合农牧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产品研发等资源和力量,建立全县农牧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加快农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创新,紧扣品种、生产、加工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研发能更好地满足精深化、功能性需求的农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大中专及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牧技术服务队伍,大力培养农牧科技领军人才、农牧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牧区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重点围绕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大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培育农牧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集聚和升级,带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加工型农牧业龙头企业向一、三产业拓展,发展生产、生态、旅游、休闲、科教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经济,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大力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高原生态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实施高原绿色农产品输出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推进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零售体验店、品牌直销店,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交互融合。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县高原草原文化、民族特色和绿色农牧业等丰富资源,加快休闲农牧业,成为农牧民就业增收的新型产业。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乡镇区域性服务中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加强村的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县乡村为一体、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乡镇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技推广站等条件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加快在乡镇建设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实行“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等。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强化农房安全动态监测,推进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工程,提升农房安全性能。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创建"农村书库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开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职业农民制度建设,支持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构建新一代职业农民队伍。到2025年,完成培养200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开展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升小农户群体的科学素质,全面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等知识观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完成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1000人次以上。

第四节  深化农牧区改革

——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加强优势资源及新资源开发和升级,进一步尝试未开发资源的开发和初加工,对已开发资源的深加工和销售水平全面升级。

——稳妥推进农牧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牧区集体经济。

——健全农牧区金融服务。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快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牧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积极推进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扩大农牧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第五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创建“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建设,打造乡镇基层党建工作精品示范点,带动全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整体跃升。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党组织建设。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全县所有行政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率达到100%,成为集聚农牧民、引领农牧民、教育农牧民的重要阵地。立足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行业特点,积极开展“两新覆盖”攻坚行动。加强村(居)“两委”和第一书记的服务管理。继续巩固好村(居)“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乡村振兴专干、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优秀退役军人、返乡致富能人选进“两委”班子。

专栏11: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尼玛县文部乡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尼玛县文部乡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尼玛县生态新农村建设项目、尼玛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尼玛县自然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项目。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开展系列城市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向非公有制单位延伸。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服务、助学支教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医疗健身服务、体育健身服务、法律与法治服务、公共文明引导服务、民族宗教服务、青少年团体服务、拥军优属服务、绿色环保服务、应急救助服务、扶贫帮困服务、巾帼志愿服务、金融惠民服务,开展系列文明志愿服务活动。

——实施公民道德提升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层层推选村级、乡镇、县级“四德典型”,形成“县有总榜、镇有分榜、村村建榜”的良好局面。

——实施学校德育提升工程。加强学校道德讲堂建设,通过道德讲堂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各学校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班会、手抄报、诵读活动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构建体现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我县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尼玛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指标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生产创作,讴歌党和人民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继续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归档、成果出版和数据库建设。实行代表性传承人科学认定、动态管理和奖惩机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高其传承能力和学识素养,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积极开展“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传播途径、提高保护水平。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古村落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广场、公园等地建设健身公园及健身长廊,在重点镇建设综合文化健身广场,推进全县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突出抓好“民族特色体育”、“假日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休闲体育”等特色群众体育活动,打造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品牌。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品业、会展节庆业、体育文化业、文化产品数字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实施“互联网+藏文化”系列工程,培育创意文化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内生力和竞争力。大力发掘尼玛特色文化元素,在保护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的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衍生产品开发。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网络游戏、网络音乐、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线路,布局一批民族文化体验消费场所,形成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和演艺娱乐场所。重点依托神秘的古象雄国文化、独特的藏族传统民俗活动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建设尼玛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和培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等形式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强化特色经营;鼓励各类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多种形式投身文化产业。

专栏12: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新建尼玛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项目、尼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尼玛县图书馆建设项目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

以南亚和国内西部为重点方向,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层次,构建融入国内、联通周边、接轨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积极融入区域开放战略

——积极参与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建设。加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主动参与中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积极参与那曲飞地——吉隆口岸物流中转基地建设,建设成主要对外窗口,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国际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经贸文化合作。积极融入环喜马拉雅国家经济合作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南亚各国在农牧业开发、畜产品加工、国际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进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外贸规模。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教育、文化交流。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圈。主动承接西部开发开放高地辐射。紧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加强产业承接、生态保护等开放合作。主动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产业链分工,主动承接西部发展高地、开放高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陕甘宁青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协同开放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积极与对口援藏单位、西部开发开放发展高地区域对接,在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的区域建设尼玛“飞地经济”园区。成立尼玛县发展“飞地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我县实际,出台《尼玛县支持“飞地经济”发展工作方案》。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促进尼玛高质量发展。

 创新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机制

——提升援藏工作水平。加强与对口支援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整合对口支援力量,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完善对口支援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援助资金的财政约束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利用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实施对口支援工作。逐步改变对口支援投入方向,由项目建设向引进技术、引导资金、吸引企业、培训人才、扩大交流等方向转变。发挥援助资金的杠杆作用,以产业基金、贴息、征地补偿、价差补偿、技改补助等方式吸引区外企业家来本县投资,撬动大资金投入。“十四五”末,基本形成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新格局

——建立内外合作机制。加快区域内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并充分发挥援藏平台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内地各领域之间的交流,通过举办尼玛县形象大型展示会和旅游招商推介会等,全国推介尼玛形象,探索建立与外部的产业合作机制。积极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加强与外地企业技术、投资、产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多层次招商方式。强化党政一把手招商,进一步提高对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积极发挥已落户企业信息资源,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商聚商,推动形成落地一个、带来一批的聚群效应。完善联合招商引资机制,与援藏地区定期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用足援藏优势,充分调动援藏干部的积极性,帮助引进企业和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招商引资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化招商。

——全面提升招商服务水平。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梳理完善现有的招商和产业政策,研究出台新一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对意向项目做好筛选论证及可行性分析,确保个个项目都达到可洽谈、能落地的深度。加强项目代办服务,完善联动协调代办机制,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加强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谈、签约、在建、投产全过程跟踪服务管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第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推动党政机关职能优化、方式转变、作风提升,构建协调联动、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效、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代政府服务模式,实现“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政务服务目标。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严格落实涉企减负降本政策落实机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清欠减负责任机制、各级行政收费“清零”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制度性成本。实现营商环境指标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大力推行“照后减证”,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方便企业和群众“一件事一次办”开展流程再造,探索更多主动服务内容。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我县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示范带动项目吸引非公经济进入。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加强源头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形成划分科学、权责对等、集散适度、调控有力的财政资源配置新格局。明确县乡财政职能,创新县乡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扩权与监管相结合,激发基层财政改革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开放投资领域,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投资。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合理定价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投融资公司实体化、商业化转型,加强对投融资平台公司体制机制和运营管理的改革创新,构建具有清晰盈利模式、现金流支撑、实体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投融资主体。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决策和资源统筹统配机制,做实资产和项目,实现“融资、偿债、再融资”的良性循环,逐步在产业、交通、环境治理、城镇化建设、民生工程等板块发展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实体企业集团。优化政府性项目资源配置,建立安全、可控的资金保障机制。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充分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给予贴息等政策支持。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开展直接融资业务。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综合运用财政、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打造“为民、高效、阳光”政府的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并完善横向到部门、纵向联通自治区、市、县的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系统,提高行政效率。

第十二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成果,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思,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中央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加强依法治,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

《纲要》是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依法通过尼玛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纲要》的实施要强化政策保障与项目支撑,组织实施一批影响力大、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本《纲要》是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制定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重点专项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要细化《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区域规划要按照《纲要》确定的空间布局和市域开发重点,落实区域发展具体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根据本《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各专项目标、政策措施、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长期目标,结合年度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投资计划、土地储备及用地计划等,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方向,确保约束性目标如期实现。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统筹推进实施。规划中提出的预期性目标,主要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保持一致。规划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战略任务,由人民政府分解细化,由级各部门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政策统筹。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资金统筹,确保规划落地。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着眼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政策导向,制定和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产业、改革、开放、人才、民生、价格等政策,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发挥好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农村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大政府投资统筹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建立项目储备库,落实前期工作经费保障,完善项目滚动实施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流程管理,减少前置条件,压缩审批时间。强化项目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完善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会办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银政企合作,加大争取上级资金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与运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完善重点项目实施的监督考核,强化项目实施后评价,落实奖惩,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十”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评估。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本《纲要》,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导向鲜明、指标科学、权重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设立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并引入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成果满意度的指标。定期向政府汇报本《纲要》的实施情况,必要时要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本《纲要》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科学性。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涉及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等重大问题时,需经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